小时候,我没有想象发工资的事实和基础。 在农村,印象中,作为村里的工分记录员,父亲每天回来就在小本子上核对当天的出工情况,大人1个工分,小子丫头半个工分。每季收粮后,除去上交的公粮,黄皮兰格的本子上积累的数字就成了家家户户分谷分分麦分鱼的依据和凭证。 和城里娃差不多,我们能感觉到的工资日是父亲卖猪娃,母亲卖鸡蛋。 鸡蛋价格低,卖的钱只能补贴个油盐及家用,猪娃一只能卖到20几块,母亲勤劳又用心,养的猪娃体壮个大,一窝十几个猪娃卖的几百元钱不是个小数目。父亲到手的“工资”肯定能支出我们满嘴油腻的油条,米粉和绞子,及肉锅盔,还有沉甸甸的的一筐其他日用品。 真正的工资,是在到我在城里读书工作生根后才拿到的。要是碰上年底发下的几百块奖金,我给父母买上一件衣服,一包药品,一瓶好酒的话,工资两字在他们口中及眼里,当然显出特别的意义。 原来以为,住在单位分的两居室,坐着单位的班车,爱人在家特保带娃的日子很美好的,显然到现在,在爱人的口中,那时的我是最好的我。在单位小区的院子里,下班后班车下来,娃儿扑面接过来,爱人转去旁边摊子买菜,生火,日子是如此其乐融融。 九十年代末期,福利分房还在最后一波时,公司的一任老总的话高瞻远瞩:下一个十年,房子和孩子教育,多攒点钱,能投尽量投点,不投的话,你的精力和钱财也要被慢慢折腾和耗光。 70年代生的人,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虽然碰上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可是事实上,大多数的人却不只养了一个“孩子”,房子也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二孩三孩。孩子需要培养关照,房子需要贷养和租售。如果说:你现在羡慕70年代的人手上多有一些握着两套三套的话,其实,他们为养这另外几个“孩子”,也曾如对独生子女一样费心费力。尤其两者羁绊成学区房,婚房的概念时,一般会让你耗尽余力,倍感无力。 我听过一个同事这样评价他老婆新装修的房子:装个修跟尼玛养个姑娘一样,把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全用上了,好好一个160平的房子,装的五颜六色,七光八景,劳资……忍了。 70后的工资曲线从上面应该可以窥出个大概。 70后的工资一般经历了几百到几千到上万的阶段。 70后的工资也经历了一个当面点钱到一个写着数字的信封到一个不写数字的信封到自己查银行卡到手机信息提示收到工资的阶段。 70后的工资经历了一个++到_+的阶段,也有入不敷出的,现在的疫情期间,_+_的多的去了,在这个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时代,谁还没个信用卡花呗啥的先花为乐的事儿。 所以,现在的你,发工资的日子,除了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还有几个心理真正的乐的起来。前途未卜,对开口子太多的人来说,工资日甚至成了一个痛苦日,没有以前单纯攒钱的美好和踏实了,你要去选择,是抽刀断水,还是沧海横流。 |